坚持不懈使“强村行动”结出硕果 |
编 号:第〔4〕号 | 所属类别:委员提案 |
提案人:石英 | |
一、深入宣传,让群众“动”起来 当前,基层群众对“强村行动”的知晓率普遍不高、认识仍有偏差,有人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有人觉得不过一句“口号”,一阵风而已;排不上的“发牢骚”,排上了的“等靠要”。实施“强村行动”,群众是受益者,理应成为参与者。一是要让“强村行动”理念进家入户、人人知晓。建议编制《强村行动手册》,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基层群众了解、把握“强村行动”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发展目标和运行模式,自觉自愿参与“强村行动”建设。二是要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展模式要充分听取村民意愿,内容要反映村民要求,过程要让村民充分参与,建设成果要让村民来评判。强什么?怎么强?强到什么程度?都要由村民说了算,不能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三是要树立正确导向。强村必先强志。要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努力了的群众得到“实惠”,让没努力的群众看到“眼红”,真正使群众明白一个道理:个人要努力,政府才帮忙。在实施路径上,要坚持意愿强烈的先实施,条件成熟的先实施。 二、健全机制,让产业“强”起来 实施“强村行动”,产业发展必须放在首位。近年来,全区坚持壮基地、建园区、抓带动、强科技,聚力五大特色产业发展,朝天产业品牌基本形成。然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种啥养啥心没底,收益高低看运气”的现象依然存在,“单家独户搞种养,一年收入不咋样”的问题依然严重,“产品摆在地里边,好货难卖好价钱”的矛盾依然突出。做优农业产业,必须破解四大难题。一是坚持走标准农业之路,破解“品牌不响”难题。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从“骨子”里改变“催耕、催种、催收”的思维定势,努力实现从“肚皮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从“贡献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从“化工理念”向“有机理念”转变,着力解决重产量轻质量、重数量轻科技的问题,叫响朝天五大产品品牌,切实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坚持走现代农业之路,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按照“三权分离、稳定放活”总方向,进一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坚持走科技农业之路,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破解“怎样种好地”难题。加强建立农业科研基地、农业专业服务公司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程服务。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开设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主体培训班,强化经营管理、营销理念、组织建设等知识培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坚持走政策支持农业之路,破解“保障乏力”难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财政扶持机制,集中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每年评选一批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次性奖励。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信用贷款支持范围,健全信用贷款和抵押担保制度,完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农业政策性保险政策,有效降低规模发展的经营风险。 三、统筹兼顾,让合力“聚”起来 实施“强村行动”,必须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推进,形成合力。一是要整合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的原则,把国家及省、市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用好、用活、用足,充分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此撬动民间资本;采取招商引资和鼓励农民加大自身投入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形成“投入一点、拉动一线、推动一片”的良性发展格局。应完善财政资金补助推动农户及社会资金大力投入的奖补机制,做到“四两拔千斤”。二是要整合帮建力量。整合各级“挂包帮”、精准扶贫等各类帮扶形式,加强领导,加大部门支持力度,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扶持、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撑,切实解决“强村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要强化推进力度。坚持把“强村行动”纳入绩效目标考核,建立定期通报、奖惩激励及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和考评,把全区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工作重心凝聚到“强村行动”上来。 四、内外兼修,让农村“美”起来 实施“强村行动”,必须把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作为重点,做到尊重传统、道法自然,因地制宜、循序淅进,注重质量、内外兼修。一是要突出民居风貌,建设新型村庄。注重统筹规划新村聚居点和传统民居保护,体现地域特色,合理布局定位,建设布局美、建筑美、环境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家园。二是要围绕生产生活,夯实基础设施。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整体推进道路、水利、土地整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加快推进“一建三改两硬化”工程,配套推进交通路网、集中供水、文化体育、商业网站等建设;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突出抓好环卫设施、垃圾回收、污染治理等工作,提升人居环境。三是要强化服务管理,提升幸福指数。加快“一网两站十大制度”建设,逐步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村延伸,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享受到文化、医疗、办事、购物等多种公共服务。加强农民现代社会生活理念培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垃圾不再乱倒,说话懂得礼貌,白天忙着耕作,夜晚上网看报”。 我们殷切希望,“强村行动”既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我们满怀期待,“冷清的农村、留守的家园”早日成为记忆,只要一年接着一年干,将会一村更比一村强! |
|
审查结果:已立案 | 信息公开:是 |
交办时间:2015年4月16日 | 是否重点:是 |
督办单位:政府督查室 | 牵头领导:杨晓波 |
主办单位:区委农工委 |
关于政协广元市朝天区五届五次会议第4号委员提案的回复 |
您在政协广元市朝天区五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坚持不懈使“强村行动”结出硕果》(第〔4〕号提案)已收悉。现将您关心的问题回复如下: 一、关于“深入宣传,让群众‘动’起来”的建议 一是关于让“强村行动”理念进家入户,人人知晓的问题。我区先后两次召开了区、乡、村三级近千人参加的“强村行动”启动会和工作推进会,召开了三次“强村行动”到乡镇、到村的相关工作专题培训会,区、乡、村三级干部联动,层层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对“强村行动”进行了最广泛的宣传。我们还制定了“强村行动”农户明白卡,对每户农户的家庭状况、产业发展、家庭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惠农政策享受等情况,逐一进家入户摸底调查和规划,与农户“零距离”接触,进行了最直接的宣传,群众也有了最直观的了解。从2014年11月下旬开始,区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各乡镇和区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全区25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副乡镇长和214个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分片区分批次到广陕高速沿线和曾家山片区9个乡镇10个现场参观点进行了参观学习,现场宣传、现场发动、现场体会、现场感受,尤其沿线农户对“强村行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切的体会。你提出编制《强村行动手册》的建议很好,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作专题宣传资料,适时印发到农户手中。二是关于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的问题。“强村行动”倡导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政府积极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共建共享”是“强村行动”一条基本原则。区委蔡书记也在“强村行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始终把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发动群众,引导全民参与、全社会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开展‘强村行动’集聚强大合力和持续动力。”区委、区政府也多次组织督导组深入农户调查了解,目前全区“强村行动”推进过程中未出现一例强迫命令工程。对于“强村行动”工作保障经费,制定了专门的使用管理办法,各乡镇都按照“五万元怎么用,老百姓说了算”的方式进行民主监督管理。三是关于树立正确导向的问题。在三年“强村行动”总体目标设置中,我们坚持每年建设20%的“强村”(达到幸福美丽新村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各乡镇坚持梯次推进,把本乡镇条件比较好的村优先建成“强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上,坚持老百姓主动积极的、基础条件成熟的地方优先实施,凡存在“等、靠、要”思想、要求政府大包大揽的地方都延后进行建设。 二、关于“健全机制,让产业‘强’起来”的建议 一是关于坚持走标准农业之路,破解品牌不响的问题。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大品牌创建和保护力度。目前,全区18个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其中核桃、香菇、茄子、西红柿、黄瓜、苦瓜等农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辣椒、甘蓝、萝卜、莴笋、土豆等7个农特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我区被评为“中国核桃之乡”,被认定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级核桃标准化示范区、省级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曾家山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朝天核桃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把我区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目标,切实加大品牌创建和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有机农产品数量,提高品牌知名度。二是关于走现代农业之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地”的问题。今年,区委、区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20年,构建起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系统完善、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社、产业发展领军人、农业服务超市“1+3”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通过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培育专业大户1600个,家庭农场220个,农民合作社150个、农业企业30个,农业化服务超市60个。形成一主多元、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三是关于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破解“怎样种好地”的问题。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区积极培育农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农业服务超市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坚持广泛吸纳专家和科研人员到园区进行技术创新,与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省畜科院、四川农大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强农技知识传导和新农产品研究,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科研水平。结合产业发展季节特点,我区组织全区所有农技人员组建专业服务队,定期进行集中专题培训学习,如核桃嫁接及管护技术、蔬菜种植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培训。聘请市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区授课,并积极加强同发达地区的交流,学习别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我们积极在政策法规、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和管理等方面为基层搞好服务,使依法科学服务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增强。四是关于坚持走政策支农之路,破解“保障乏力”难题。我区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坚持五大特色产业每个产业编制一个专项规划、出台一个专项扶持政策、明确一名副县级领导牵建、落实一套抓建班子、建立一个发展服务中心的“五个一”抓建机制,保障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关于“统筹结合,让合力‘聚’起来”的建议 一是在项目资金整合上,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形成合力,促进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创新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加大力度整合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确保了叠加效益最大化。二是在整合帮扶力量上,把“强村行动”与开展定点扶贫和“双联”活动相结合,实行“县级干部联系乡镇、区级部门联系到村、乡镇干部联系到组”,建立部门帮扶工作月报制度,明确帮扶内容,落实帮扶责任。三是在强化推进力度上,把“强村行动”纳入乡镇绩效目标管理,实行重分考核,定期督查和通报工作进度,对年度“强村”建设任务实行验收销号,并对建设成效突出的村进行表彰奖励,提高其村支部书记的工资待遇。今后我们将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四、关于“内外兼修,让农村‘美’起来”的建议 一是突出民居风貌打造。近年来,通过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农民居住环境持续改善,全区基本形成了高山地区“小青瓦、穿斗架、吊脚楼”的民居特色风格,中山河谷走廊“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前庭后院、瓜果蔬菜、鸡犬相闻、鸟语花香”的民居环境风格,建成了一批独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村庄村落。二是夯实基础设施。全区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0%,通组公路通达率达87%、硬化率达43%。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率达95%,智能化电表已经安装到了大部分农户。农村安全人饮达到98%,全区彻底告别“肩挑桶背”吃水的日子;据统计,全区半数以上的农户安装使用了太阳能,近80%的农户能够常年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绝大多数农户实施了“一建三改”(建沼气、改厨、改厕、改圈)。特别是通过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全区58%的行政村已通宽带,农户可以随时用上互联网。三是强化管理服务。村村基本上建有便民超市、卫生计生服务和金融汇兑(POS机)三大公共服务体系,中心村和有条件的村建立了综合便民服务中心,配套完善综合培训、农村购物、文化体育、综治维稳等服务功能,农民群众就近能享受到文化、体育、医疗、办事、购物等多种公共服务。基本实现了“办事不再难、看病不出村、购物不进城”。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农村各类特殊困难群体的管理与服务,确保其在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不掉队。 |
(联系人:滕明建 联系电话:18981266338) |
2015年9月11日 |